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是1999年7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在原豫西师范学校(教育机构)与三门峡电大(教育资源)合并的基础上组建的全日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原豫西师范学校于1946年在三门峡灵宝老城成立,1982年迁至三门峡市区,合并前豫西师范学校是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主的中等师范学校。三门峡广播电视大学1986年成立,原名为河南广播电视大学三门峡分校,1994年更名三门峡广播电视大学,1996年9月迁至现址(市开发区)。
学院设置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设有教学系部10个,机电工程系、经贸管理工程系、生化工程系、语言与艺术系、建筑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对外合作办学、电大工作部、成人教育部、人力资源培训部,开设有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室内设计技术、供用电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动漫设计与制作等317个专业。其中,服务于河南省食品、有色、化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纺织品等六大支柱产业的专业24个,占77.4%,服务于三门峡地区煤炭、化工、电力、建筑、冶金和农林及其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等支柱产业的专业27个,占87.1%。有中央财政支持的教学实习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重点建设专业12个、精品课程35门、特色教材(课件)15种。
师资队伍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职工640人,其中,有博士、硕士120人,专任教师430人,副教授以上职称100余人,讲师职称244人,具备“双师”素质教师235人,专业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86人;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一个,已遴选能够胜任教学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的“双师型”兼职教师300多名,已经承担教学和实习实训指导任务的兼职教师100多名,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2人,市级拔尖人才和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省委员1人。学院的生源以河南省为主,2007年面向全国12个省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4000余人,在校生规模达22000余人。
学院设施
校园占地38万平米,校舍建筑14.7万平米,馆藏图书42万册。校内建筑按功能分为教学区、生活区和体育运动区等;教学楼、图书馆、实训楼、公寓、餐厅、浴池、卫生所、风雨操场、礼堂等一应俱全;有植物组培实验室、发酵实训室、建筑材料实训室、电子实训中心、数控加工中心、电工考核培训中心、CAD/CAM实训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PLC实训室、电子商务仿真实训室、数字化语音室、计算机速记实训室、装潢电脑设计实训室、装潢分项实训室、泥塑工艺室、模拟导游实训室、动漫设计与制作工作室、软件技术专业实训室、模拟创业仿真实训室、商务仿真实训室、音乐MIDI制作室等专业实验实训室80多个;有实习工厂、苗木繁育基地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42个;开通有百兆宽带校园网;与企业合作开办有家居装潢公司、软件研究所、学院旅行社、外国语文化传媒社等。
学院成立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走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学院实现了领导能力、综合水平、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和社会服务“五个”;秉承“质量+特色”的办学理念,准确定位谋全局,强化设施聚实力,专业建设舞龙头,熔铸特色创模式,走产学结合之路,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学运行管理、学籍管理、学生顶岗实习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实施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推行学分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建设专业体系,围绕职业能力设计培养方案,以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依据职业岗位设置课程体系,以突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为重点,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核心能力为主线,以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设满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融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考核体系完备的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制度体系建设,建立教学和管理良性运行机制,并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保证服务质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共同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党委书记?郑建英男,副教授;主持院党委全面工作。
党委副书记、院长吴勇军男,教授、博士负责行政全面工作;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林崇周男,讲师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安全稳定工作,基本建设工作;
党委成员、副院长李久昌男,副教授、博士;负责教学、科研和成人教育工作;
党委成员、副院长刘彦斌男,副教授;负责学生和爱卫会工作;
党委成员、工会主席宋六锁男,副教授;负责工会和后勤保障工作;
副院长李勤女,全国人大代表,教授;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校风校训
校风敬业创新培育英才汉代朱熹曰:“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孔子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一乐也”。坚持创新是学院发展的不竭动力。校风集中体现出学院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浓厚氛围,形成“敬业创新、培育英才”的校风,能够确保学院沿着“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落脚点”的思路快速发展。
校训厚德臻善知能兼隆
厚德一词出自《周易》中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指高尚的道德,臻善指不断进行道德修养使之达到圆满完善。知能兼隆意为知识和能力都应达到出类拔萃的高度。
教风学风
教风以德立范以学立诚以技立业以身立教
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学院的教风是教师的师德、学术修养以及教学能力和水平的综合体现。教师应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多为学生树立楷模,以丰富的学养和高超的知识境界教书育人,在教学中身体力行,以自身的实践示范学生,努力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学风明道德善学习重实践强能力
德者,才之帅也。学风强调学院学生要明确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掌握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原则,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和锻炼。善学习是指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学会学习。重实践是指学生应不断强化自己的技术操作能力。学风从不同的侧面指出了学院学生应具备的学习品质和风格,对学生具有警示和激励作用。
校徽校歌
校徽
设计说明:
1、标志整体外观是棵大树的形象,由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英文名称“SANMENXIAPOLYTECHNIC”首写字母“S”、“P”变形组合而成,预示着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是培养国家栋梁的资源基地。
2、标志图案以平面手法表现立体效果,象征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立体式”、“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模式。图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形中的“S”以矛盾空间的图形方式,展示了奇妙的视觉效果,体现了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
3、图形中“P”下半部分的“梯形”代表“中流砥柱”,体现了三门峡的地域特色;蕴含着民族精神。
4、标志整体呈翠绿色,代表着生机勃勃和无限希望。
校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的校歌是一首热情洋溢催人奋进的歌曲,歌曲处情于景,托物言志,其势雄浑,撼人心魄,不仅具有时代精神,而且具有浓厚的人文情怀。歌曲情真意切,抒发了莘莘学子分发向上的豪情壮志。曲调激昂豪迈,热情奔放,充满了青春的气息,是一首具有自身特点的校歌。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为指导,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坚持为教学科研服务,为职业技术教育服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双百方针”,理论联系实际,开展职业技术教育研究;坚持从学院实际出发,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及时、全面、集中展示学院教学科研成果,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促进职业技术人才的脱颖而出。读者对象为全国高等院校师生、科研院所人员。主管单位:河南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单位:《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主编:吴勇军。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是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学校、落实毕业生就业政策学校、河南省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2008年5月,由河南公众参与投票学院被评为“河南公众满意的十佳高职高专院校”。学院还是国际ISO9000质量绩效管理体系认证单位,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国家信息产业部批准的“IT职业教育定点学校”、“国家信息化人才认证单位”、“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考试(NIT)考点”,有关部门批准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考点”、“全国大中专工科学生AutoCAD软件认证考点”、“全国现代制造技术应用软件远程培训点”、“全国高校ISO9000质量管理内审员培训基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点”、“剑桥商务英语考试考点”等。
学院坐落在被誉为“黄河明珠”、“天鹅之城”的三门峡市黄河岸边,与风景秀美的陕州公园融为一体,与青龙涧河、苍龙涧河交汇形成的“双龙湖白天鹅观赏区”相毗邻,东临市区、三面环水。校园千亩砚池碧波荡漾,假山喷泉,相映成趣。校园占地38万平米,校舍建筑14.7万平米,是莘莘学子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